豫教网

做好随迁子女上学需深化部门协同

来源:中国教育报

内容摘要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其中,推进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是重点任务之一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其中,推进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是重点任务之一。《重点任务》要求2019年底所有义务教育学校达到基本办学条件“20条底线”要求,实现公办学校普遍向随迁子女开放,完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政策。

近年来,为进一步扩大、优化随迁子女教育公共服务供给,国家修订相关法律,出台一系列法规和政策,为流动儿童少年更好地、完整地接受基础教育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我国已初步形成了覆盖完整基础教育阶段的、面向随迁子女异地入学和升学的教育政策体系,为整体做好随迁子女的教育工作提供了政策指导和路径遵循。

整体来看,当前我国随迁子女教育公共服务供给良好。一方面是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态势良好。西南大学评估组的报告显示,“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两为主”政策得到了全面落实。2013和2014年全国随迁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学的学生比例始终保持在80%以上。2017年的全国农民工监测数据显示,义务教育年龄段随迁儿童的在校率为98.7%,与上年基本持平。另一方面是义务教育后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取得突破性进展。2013年全国26个省份解决了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中考的问题;2014年全国28个省份启动实施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改革。

但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需求、教育期待相比,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的质和量都还有提升空间。真正实现公办学校“普遍”向随迁子女开放,在教育发展面临不平衡不充分的条件下,还需进一步加大部门协同力度。

国家统计局的监测显示,“本地升学难”是随迁子女普遍面临的问题,排在农民工认同的在城市上学面临的最难三个问题的第二位,排在首位的是“费用高”,第三位是“孩子没人照顾”。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尽管大多在公办学校就读,特别是农业转移人口的随迁子女主要就读在城乡接合部、相对薄弱的学校。如果说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主要面临“上好学”问题,义务教育后阶段随迁子女更多的则是“好上学”问题。尽管随迁子女大多期待在流入地就读普通高中,但是整体来看,仅有少部分人如愿,在随迁子女较多的一些大城市,这个比例不超过30%。

出现上述这些问题,主要原因仍然是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具体表现为区域、城乡、群体差距。对此,必须进一步扩大随迁子女优质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需要在部门政策协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部门工作的衔接力度。随迁子女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系列政策及其实施,涉及发展改革、教育、人社、财政、公安等多个部门的工作衔接。比如,在城市政府放开居住证和户籍政策的前期,就需要与教育部门协同,对所涉及区域的学校布局、学位规模、教师队伍和教育结构,以及区域内部的校际教育质量差距,可能引发的区域内户籍人口变动趋势,及其对当前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提出的要求和挑战做出预判。这些部门协同工作要深度整合进户籍与居住证政策的制定、调整、颁布的全过程。

关于随迁子女教育经费纳入政策预算,需要在已有中央和地方设计的政策框架下,切实纳入区域教育发展预算,及时、按标准拨付到位。当前,各地的中小幼的生均标准和投入力度都存在较大差异。需要进一步加大国家和中央各部门的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制定和衔接力度,确保随迁子女生均经费可携带机制落实到位。

做好随迁子女入学问题,不仅是回应百姓的教育期待的需要,也是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新时代的脱贫攻坚任务,有利于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有利于真正落实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真正实现公办学校普遍向随迁子女开放,是一项良政、德政,各相关职能部门必须加强协同,破解开放过程中的难题,让随迁子女能够“好上学”“上好学”。(周秀平)

关注豫教了解更多前沿资讯

责任编辑:刘静


Copyright © 豫教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9002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