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教网

河南教育如何高质量发展?这场新闻发布会全“唠”明白了

来源:河南省教育厅

内容摘要
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开局‘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教育专场新闻发布会

5月13日,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开局‘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教育专场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主题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发布会主要介绍河南教育“十三五”成就及“十四五”期间教育改革发展总体思路、主要目标、教育改革发展重点任务和主要政策举措。

河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郑邦山作主发布,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一级巡视员刁玉华,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毛杰,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垠亭,南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阿颖,许昌市襄城县委副书记、县长范耀江参加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新闻发布会由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牛素玲主持。

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开局‘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教育专场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主题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郑邦山作主发布。

“十三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促改革,全省教育发展保持良好势头,简单来说,可以用“五个新”来概括:

第一,教育优先发展达到新高度。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教育大会,出台了《河南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河南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9-2022年)》两个重要文件,着力强化顶层设计,加快教育发展步伐。2020年全省教育总投入达到2802.2亿元,较“十三五”初增加1061.1亿元,增幅较大,达到60.9%。

第二,教育普及程度实现新提升。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由83.2%、94%、90.85%提升到90.3%、96%、92.5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36.49%提高到51.86%,进入普及化阶段。

第三,教育内涵发展进入新阶段。全省所有县市区均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城镇中小学“大班额”“超大班额”持续下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走在全国前列,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成为国务院首批激励通报的6个省份之一,我省被确定为整省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的7个省份之一。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成效显著,38个学科进入ESI前1%。一批关系发展全局和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取得突破,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推广落地。

第四,促进教育公平取得新突破。全面打赢了教育脱贫攻坚战,控辍保学历史性地实现了动态清零。累计发放学生资助经费674亿元,资助学生7219万人次。实施公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一视同仁、互不享有特权的招生入学新机制。切实保障特殊群体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率达到99%。

第五,教育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本科二批、三批合并录取顺利实施。下放高校职称评审权,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职称,实行乡村教师“一补两贴”等政策。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部省联合审批试点。消除大班额、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等改革多次在全国会议上介绍经验,作典型发言,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我省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给予表扬。

“十四五”时期,全省教育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着力提高质量、优化结构、补齐短板、促进公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总体目标是“五个有”:基础教育有质量。学前教育更加普及普惠,义务教育迈向优质均衡,普通高中教育更加多样化有特色。职业教育有优势。职业教育转向类型教育发展阶段,职普融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现代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更加完善。高等教育有突破。高校布局、学科布局和“双一流”建设取得新突破,学位和研究生教育水平明显提升,高校在不同领域特色发展、争创一流。改革开放有作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深化,教育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升,民办教育蓬勃发展。教育公平有保障。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破解,力争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到四个聚焦:一是聚焦立德树人,构建高质量育人体系。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构建大中小一体化思政工作体系和“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机制。实施立德树人工程,铸造立德树人河南品牌,让我们培养的孩子“更爱国、更拼搏、更有爱、更担当”。二是聚焦综合改革,激发教育事业发展活力。深入开展“重要论述大学习,教育思想大讨论,教育综合大变革,教育质量大提升”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推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中小学布局调整和优化、高校内部治理改革等27项改革,通过改革推动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三是聚焦教育公平,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以百姓心为心,急人民群众所急,着力健全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加快乡村教育振兴,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受教育工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四是聚焦中原大地,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围绕全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科研资源配置,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健全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机制,为河南“四个强省、一个高地、一个家园”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让教育在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征程中贡献更多力量!

新闻发布会由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牛素玲主持

在记者提问环节,相关负责人就媒体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做了详细回答。


问:

我们注意到,“十三五”期间,河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015年的36.5%增加到51.86%。请问刁厅长,这对我省高等教育、特别是广大学生意味着什么?“十四五”期间,河南还将采取哪些政策措施,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答:

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一级巡视员刁玉华:

感谢您对河南高等教育的关注与支持。“十三五”以来,我省高等教育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分类发展、强化内涵,坚持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双提升,通过增设新学校、设立新校区、支持社会力量办学等措施,持续扩答我省高等教育资源,普通高校由2015年的129所增加到151所,增长17.1%;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015年的36.5%增加到51.86%,河南学子接受高等教育机会进一步扩大。

同时,我们通过分类指导,按照“双一流”、特色骨干大学、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职高专等四类,推动全省高校明确定位、特色发展,不断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省委省政府倾力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专门印发意见,投入40亿专项资金,支持重点学科和平台建设,重点培育引进高精尖人才,两校综合实力都有了较大提升,到去年底,圆满完成第一个建设周期建设任务;接续实施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特色骨干大学和特色骨干学科建设,进一步激发高校争创一流的活力和动力;通过示范性高校建设,推动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变,提高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6所高职院校入围国家高职“双高计划”,驻马店市成为“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常驻地,已连续承办了7届。但高等教育规模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人民群众对接受高等教育的美好期盼还有不小差距。

为此,“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注重统筹规模、结构和质量,通过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强化内涵,构建类别清晰、结构合理、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的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一是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推进高校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试点,推进高等教育育人模式改革,加强辅导员队伍和思政课、课程思政建设,更加注重学生价值引领、人格养成、爱国担当、创新意识培养,为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营造良好氛围。二是分类指导高校特色发展。进一步完善普通高校分类发展机制,坚持分类评价,引导不同类型高校找准坐标定位和发展方向,各安其位,锻长板,补短板,在各自领域和行业争创一流、办出特色、提升质量,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大学”的期盼。三是优化调整结构强化服务。继续优化调整高等教育布局和资源配置,推动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四新”建设,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产出一批产学研用标志性成果,为基本建成“四个强省、一个高地、一个家园”的现代化河南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谢谢!

问:

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请问,河南将如何回应社会关切,做好中小学生减负工作?

答:

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毛杰:

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呼声。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小舍得》,引发了家长们的热议和共鸣,也值得我们思考。如何把孩子从分数中解脱出来,让家长从焦虑中超脱出来?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文件,通过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等多项措施,减负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校内减负、校外增负”问题仍然存在,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既是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我们要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推动全社会共同做好学生减负工作。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力:

一是以评价改革为牵引抓减负。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五唯”(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十四五”期间,我省将大力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成立教育评价改革专家咨询委员会,出台我省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紧盯“科学履责”,完善党政评价;紧盯“立德树人”,完善学校评价;紧盯“师德为先”,完善教师评价;紧盯“五育并举”,完善学生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加特长的发展。

二是以学校管理为主导抓减负。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盼,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孩子。今年,教育部专门印发了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的文件,这“五项管理”看似小事,但都是关系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大事。可谓,小切口,大改革。比如,睡眠,北师大发布的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报告显示,减少睡眠时间不仅对提升学业成绩“收效甚微”,而且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兴趣爱好等方面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学生平均睡眠时间每减少1小时,学生的学习压力和网络成瘾的比例会显著上升,此外,规律的早餐、每天坚持锻炼和阅读都能给孩子带来幸福感。关于阅读,孩子的阅读量越大,知识面越宽,高水平认知能力越强。美国1998年就制定了《卓越阅读法》,特别是从立法层面鼓励青少年多读书。下一步,我们将以县为单位,组织开展“五项管理”督导工作,每月到校督导一次,确保覆盖所有中小学校,确保“五项管理”落到实处。

第三个方面是以家校共育为载体抓减负。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部在2015年就出台了《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我省始终高度重视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注重家长学校建设,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开展家庭教育特色实践活动,努力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中国的家长特别重视孩子的教育,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一段时间以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焦虑,“提前抢跑”“剧场效应”的现象愈演愈烈,以家长的选择替代孩子的选择,把孩子学习成绩、排名作为唯一标准,过度刷题、培训报班,充斥了孩子的所有时间,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兴趣爱好,学生心理问题多发频发,也导致了亲子关系的紧张。针对这些问题,今年我们正在开展“家教名师中原行”活动,组建省级家庭教育讲师团,分赴各地巡回宣讲,让正确的家校育人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下一步,教育部将出台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有关文件,我们将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努力为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营造良好家庭和社会环境。

第四个方面是以服务治理为重点抓减负。今年,教育部把“双减”(减轻中小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作为头号工程,这是中央部署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专门文件很快就会下发。“双减”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推动,校内校外双向发力,关键在校内。我们要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让学生在课内学得好、学得足。同时,学校还要进一步优化课后服务,大家都知道,去年省教育厅等六部门制定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鼓励和支持各地各校开展课后服务,努力破解“放学早、接送难”的问题。下一步,各地各校要进一步开展拓展综合素质类课程,组织体育活动,丰富学生艺术和劳动实践。要统筹课后服务师资配备,选拔优秀教师参加课后学业答疑辅导。要多措并举提升校内教育教学质量,丰富课后服务供给,让孩子们在校园里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今年,教育部要求各省要进一步加大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力度,坚持依法治理、标本兼治,从严审批培训机构,强化培训内容监管,规范培训服务行为,尤其是在教师资格、资金监管、合同使用、课程质量等方面加大监管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培训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校外培训负担,维护家长合法权益。

减轻学生负担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联动,同向发力、久久为功。我们要把校内外那些“不合规、不合理、不科学”的负担减去,让教育回归本质,回归“人之为人”的教育,让学校能够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使学校成为孩子健康幸福成长的乐园;让家长能够树立科学的成才观,让和谐的亲子关系为孩子的健康成长、终身幸福奠基;让社会能够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剔除文凭、学历、名校等标签在选人用人上的硬性标准,从学历标准转向能力标准、素养标准,让各类人才发挥所长、各得其所、奉献社会,让每一个人都能绽放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

问:

职业教育肩负着提高劳动力素质,培养多样化技术技能人才,促进高质量就业创业的重要使命,在建设技能型社会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请问陈厅长,“十四五”期间,我省将采取哪些措施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答:

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垠亭:

五一国际劳动节前,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强调要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4月12日至13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教大会。应该说,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职业教育迎来了大改革、大发展的重要机遇。

“十四五”期间,我省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全国职教大会精神,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着力打造职教高地,下好新阶段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先手棋”。今年年初,我省成为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建设省份,教育部与省政府联合制定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进技能社会建设的意见》。近期,省政府、教育部将正式发布并解读高地建设政策,进一步明确建设时间表、路线图,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文件,指导各地、各校制定“一地一策”“一校一品”实施方案,确保高地建设高标准起步、高质量推进,把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继续保持我省职业教育在全国的优势地位。

二是坚持类型教育定位,打通职业院校学生成长升学的“断头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我们将坚持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建立纵向融通、横向贯通的现代职教体系。纵向贯通,是指中职、高职、职教本科层次分明、紧密衔接;横向融通,就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习成果互通互认、均衡协调发展。强化中职基础地位,实施中职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推动高职提质培优,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深化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

三是推动技能社会建设,搭建技能人才终身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的“立交桥”。探索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有效路径,营造政府重视技能、社会尊重技能、全民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良好社会氛围。我们将完善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机制,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落实职业院校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全民技能素质。探索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落地工作机制、标准体系和实现路径,实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互融通。

四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培育的“主干道”。牢牢把握职业教育质量生命线,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重点培养学生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推动中职、高职、本科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衔接贯通。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探索工作岗位、课程体系、技能大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岗课赛证”相互融合,优化专业布局结构,发展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构建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积极举办、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

问:

南阳是人口大市、教育大市,近年来,南阳是如何谋划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同时,在提高服务当地社会发展能力方面有何打算?

答:

南阳市政府副市长阿颖:

南阳是河南人口大市、教育大市,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持续强投入、促改革、提质量,投资47亿元的职教园区稳步推进,占地30平方公里的大学城已经完成选址,南阳科技职业学院去年获省政府批复,并实现首届招生“开门红”。可以说,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南阳正处于职业教育发展史上资金投入最多、面貌变化最大、发展进步最快的时期。

目前,南阳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6196所,在校学生256万人,其中高职院校5所,在校生6.4万人,中职学校34所,在校生10.5万人,每年向社会输送技术技能型人才近4万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举个例子,镇平县工艺美术中等职业学校,近年来围绕玉雕之乡经济发展实际,以工艺美术专业为基础,重点打造珠宝玉石加工与销售等专业群,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7名国家级玉雕大师、100多名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向社会输送了数万名技术技能人才,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同时,我市职业教育近年来累计培训建档立卡贫困人员近4000人,实现了“培训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方”的目标,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显著,桐柏县职业教育精准脱贫技能培训经验在全省予以推广。

在今年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下一步,南阳市将聚焦重点任务,扎实提升中职学校标准化建设水平,全力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是强化综合保障。从政府层面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和资金投入力度,成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和标准化建设工作专班,健全职业教育发展经费保障机制,落实教育费附加30%用于职业教育,新增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生均拨款和经费保障水平。

二是提升标准化水平。把中职学校标准化建设纳入对各县市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重要内容,完善标准化建设指标体系,扎实开展评估认定工作,确保全市所有中职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到国家标准。同时,按照每个县市区至少1所、中心城区7所的布局,分批次、分步骤建设20所省内一流的示范性中职学校。

三是培育办学特色。重点推进张仲景国医大学和南阳科技职业学院建设,积极推动南阳农职院和南阳职业学院升本,创建南阳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和南阳工业职业学院,通过3至5年的努力,形成布局结构更加合理、专业门类更加齐全、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办学水平更加优质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同时,加快产业学院建设,着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产业学院,打响南阳职业教育特色名片。

问:

前些年,“城乡学校教师流动难、一些学科教师短缺,师资配置不尽合理”是影响城乡教育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我们了解到,襄城县通过“县管校聘”改革很好地化解了这些问题,激发了教师队伍活力。请范县长介绍一下具体做法。

答:

许昌市襄城县政府县长范耀江:

近年来,襄城县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围绕打造中原教育强县目标,以“县管校聘”改革为突破口,持续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

一是坚持高位推动,凝聚改革共识。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研究出台“2+10”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出台推进“县管校聘”改革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在全县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统筹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是加强统筹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在“县管”方面,出台中小学校机构编制管理办法,按照“总量控制、统筹使用、合理配置”的原则,由县编办、人社、财政等部门会同教育部门核定全县教师编制总量、岗位总量和绩效工资等,交由教育部门统筹管理,在县域内统一分配和使用,实行动态管理,自主用编用人。在“校聘”方面,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通过校内竞聘、跨校竞聘和统筹调剂等方式,每2年进行一轮校聘。2019年以来,全县146所公办中小学、5800余名教师参与“县管校聘”,其中跨校竞聘上岗574人,统筹调剂上岗25人,实现了城乡教师有序流动。近年来,全县从编制富余学校向师资不足学校调配教师483名,安排118名教师到偏远乡镇支教。这些措施解决了教师短缺和学科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进一步优化了教师资源配置。

三是完善评价机制,激发教师活力。完善校长管理机制,探索实行“县管全局统筹、学校择优选派”的校长交流轮岗机制,2019年以来,交流中小学校长129名。对年终考核前3名的初中校长、前5名的小学校长,进行表彰奖励。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在保障教育投入基础上,县财政每年按教师基本工资总额的2%拨付专项经费,用于教育综合改革、教师超工作量和交流支教等支出;设立“县长教育质量奖”,每年拿出300万元奖励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评选表彰15名教育工作标兵,形成了“学先进、比先进、争先进”的浓厚氛围,激发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目前,我们的“县管校聘”改革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一些学科教师跨校走教方面实施不够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还不健全。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校长职级制、集团化办学等改革事项,努力推出更多具有襄城特色的改革成果,争当全省教育综合改革排头兵。

问:

“十三五”期间,我省教育在立德树人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比如去年开展的“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反响强烈,达到了很好的育人效果。请问郑厅长,进入“十四五”,我们在教育立德树人方面有哪些思考和打算?

答:

河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郑邦山:

这个问题应该说是很大,也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问题。立德树人是习近平总书记特别牵挂的、要求特别高的问题,也是人民群众很希望能够解决好的问题。大家都知道,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工作,指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强调要教育引导孩子们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育部做了很多的部署,多次发文件,明确要求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我们的省委省政府对于抓好落实立德树人也进行了很多部署和安排。王国生书记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政治站位,牢牢扛起立德树人这一政治责任。王(国生)书记先后40多次到我们的中小学幼儿园大学与学生孩子们面对面进行交流互动,教育引导青年学子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我们新任的代省长王凯同志,深入到漯河、驻马店、郑州等地方的学校,前不久又到郑州大学专门对“双一流”建设工作、落实立德树人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和部署。

“十三五”以来,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大力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我们以新中国七十华诞、建党100周年为契机,深入开展“青春为祖国歌唱”等活动,以快闪形式唱响“我和我的祖国”,唱响青春、奋斗、攀登。在历史回顾和今昔对比中激发广大师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强烈情感。我们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全面铺开,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顺利实施,“三全”育人改革扎实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我省做法提出表扬。我们持续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工作,校园体育的河南名片、校园足球的河南现象享誉全国。尤其是去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深入开展“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主题教育活动,把生命教育、信念教育、科学教育、道德教育贯穿其中,使抗击疫情成为最厚重的思政大课和最鲜活的爱国主义题材,广大师生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四个自信”更加坚定。王国生书记讲,我们培养了一代人,我们有接班人了!我们河南教育立德树人的成效取得了非常明显的进步!

进入“十四五”,我们将牢牢扛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责任,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为教育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懈奋斗。一是以开展教育“四大”活动为牵引,深化育人理念。当前,全省教育系统正在结合庆祝建党百年、党史学习教育,广泛开展“重要论述大学习、教育思想大讨论、教育综合大变革、教育质量大提升”活动。通过“大学习”让广大干部师生深刻认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通过“大讨论”深入思考“什么是好的教育”“怎样办好的教育”等现实问题,通过“大变革”推动新时代教育改革任务落实落地,通过“大提升”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热切期盼,努力让教育发展多一些温度、多一些质感。二是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为抓手,强化育人导向。去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了教育评价改革的思路和举措。我省正在制定实施方案,推动各级教育部门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推动各级各类学校把立德树人摆在首要位置,引导教师努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共同营造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三是以构建育人体系为目标,形成育人合力。构建大中小幼纵向衔接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好思政课,扎实推进课程思政,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深化“三全育人”机制和“五育并举”培养体系,强化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同志们、朋友们,历史和现实启示我们,教育就像空气,它可以一言不发,但却有穿透人心、影响生命的力量。真正的教育不是把知识的篮子装满,而是要把孩子们的信念之灯、生命之灯、智慧之灯、奋进之灯点亮。“好的教育”应该是每个孩子都能成长成才的教育。我们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站在孩子一生的高度看教育,做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做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好的教育”应该是有爱的教育。我们要做有温度的教育,教师要有仁爱之心,教育工作者要有大爱情怀,用全部的精力和热情投身到办学治校、教书育人这一平凡而伟大的教育事业中来。“好的教育”应该是有质量的教育。要让老师“教好”,享受教师“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愉悦与幸福;要让学生“学好”,体验“转识成智、启智润心”的乐趣、魅力与快乐;要让学校“长好”,使学校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智慧乐园;要让教育“发展好”,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发展。“好的教育”应该是以人民为中心和人民满意的教育,通过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推动社会公平,让中原大地的父老乡亲都有更好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我们河南的孩子更优秀,让我们河南的家庭很幸福,让河南更出彩!

关注豫教了解更多前沿资讯

责任编辑:臧文佳


Copyright © 豫教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9002558号